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近段时间,我省不少马拉松赛事陆续重启,正在“跑”起来的马拉松,成为各地经济稳步复苏的生动缩影。

马拉松不仅仅是一场奔跑。近年来,马拉松赛事的细分种类越来越多,除了动辄上万人的大型城市马拉松之外,依托文旅特色的中小型马拉松赛事也逐渐兴起,成为地方推动文旅消费的有力抓手。南京浦口马拉松立足老山风景区,推出多个景区免门票的“旅游护照”活动,并设置农创展位、文创非遗展位;南京溧水半程马拉松打造十里梅林、百种花草、千亩竹海、万亩果茶园生态赛道,吸引跑者“打卡”……各地纷纷以马拉松赛事抢抓“春日经济”,吸引人气、增加流量、带动消费。

不同于其他赛事,马拉松因其参赛群体的大众化及赛事组织的开放性,在推介城市形象、带动区域消费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基于城市旅游资源、人文资源举办的马拉松比赛,一方面对大众群体有着天然吸引力,自发报名者众多;另一方面也让体育赛事与当地自然人文资源深度融合,让更多人通过赛道这个“窗口”感受城市之美,参赛者在比赛前后也会成为游客和消费者,拉动“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增长。成功的赛事举办还能树立良好口碑,形成“长尾效应”。

正因为其中蕴含的巨大经济效益,这块“奔跑的蛋糕”近年来备受追捧,但也出现赛事服务组织混乱、补给不力,安全预案、防护措施不到位等种种问题。同时,赛事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一些地方苦心经营的赛事乏人问津。

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当下,越来越多的跑者抱着健身、旅游、娱乐、社交于一体的心态参加马拉松,这就要求主办方既要有经济消费的敏锐视角,也要有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精细考量。在保证赛事品质的基础上,各地可以结合地域资源优势,或依山水,或靠人文,充分突出本地韵味和特色,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此外,也要避免盲目追求“马拉松经济”效应,严格把好赛事审批、管理资质的入口关。跑一场马,识一座城。我们期待,更多高质量马拉松赛事“跑”出城市发展的新活力、“跑”出文旅复苏的新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