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俞耕耘

涂子沛的《第二大脑》描述了人脑和“第二大脑”协作交互的前景与现实。这是一部在应用中进行前瞻与构想的作品。一方面分析人类大脑的限制性因素,另一方面则论述第二大脑的“超限性”、必要性和优化性。不同于互联网的使用,作者强调内化出一个附属于人体思考器官的总体构想。第二大脑基于一种时序关系而命名,是新建的外部大脑。

它不只是人脑的复脑/副脑,也是人脑的加强扩展,一种平行脑空间。二者如同内存和外部存储的关系,各自做擅长之事。大脑要节省核心精力,在决策和智慧上多发挥功用。计算索引、精细管理、信息分类的任务,则交由第二大脑的“数字记忆体”处理。从而在本质上,全书意欲通往“人的解放”这一终极目标。

书中对第二大脑的机制,单元和结构原理的阐述,都基于一种仿生类比——与生物大脑的功能运转相对应。作者仿照大脑的神经元,树突和轴突,反射区与大脑皮层,论述第二大脑基础单位,各种联结反射。如第二大脑的最小单位“块”,按隶属层级又分父块、子块和孙块。信息块会自动生成编号,形成元数据。它弥补了第一大脑对信息记忆的短板——模糊混乱,缓慢且不精确。重要的是,第二大脑用嵌入式引用取代了拷贝复制,如此可提供动态同步的块信息修改。

信息反射与关联自动生成,极大节省了人脑处理和分析的成本精力。“每个块的编号是固定不变的,但只要这个块的位置移动了,改变父子关系了,序号就随之变化。当然,这也说明,我们的大脑不仅是个保存记忆的地方,更是一个为了工作、生产、创作而存在的体系,它可以随着需求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同理,标签的继承性,使子标签将自动拥有父标签属性,又带有新的独立属性。

正如人造关节的功用,“标签”给“块”建立了人工突触。信息的联系与传导,通过双链形式达成,它不同于互联网的单链模式。第二大脑与互联网相比,规避了信息索取的黑洞——不断分岔、偏离与延伸。它靠双向链接实现信息的回溯,灵感的回路。“第二大脑的双链标明了双向的关系,更适合保存关系、保存记忆,当然也就比互联网更适合展开思考。”

“你的人生目标、时间管理的成效、财务预算、体育锻炼、健康状况,都可以用提前预设的进度表来追踪。你可以对自己的数字记录进行排序筛选,发现你潜在的生活模式。”认识你自己的教谕,将得到一生的忠实践行,第二大脑助人构建价值体系。“每一个人都会拥有一个涵盖自己一生学习和思考过程的完整记录库,我们的求知过程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逐渐形成一个非常精细和复杂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我们常言,继承一个人的精神遗产、思想财富,但大多只限于著作与实物。第二大脑的意义在于备份了人的知识生成、思想来源、素材积累、价值构建的演进过程。换言之,我们将不止得到“最终成果”,还可掌握“思想原始积累”的生成史。

全书的论述重点在于如何构建个体化、专属性、高度配适第一大脑的知识、价值体系。“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原则和个性化的需要建立‘神经中枢’,第二大脑就像我们一个人本身,带有鲜明的个人特点和风格。”多个反射区集聚,可形成类似神经中枢的效应,具体体现为页面归集。而当“神经中枢”足够多,就促成大脑皮层的成熟。第二大脑对价值观的培养塑造,通过长期提炼和总结来实现。其记录和反思功能,将逐渐积淀出一套行动和决策的价值系统,并使个人价值观不断强化。

如一个人倾向于记录什么,可供指导的素材有什么,都会形成行动的指向。“我会从两个反射区的主区开始,逐一阅读我做过的记录,有很大的概率,我很快就能获得一些方向和启发,然后决定我的行动。”而主反射区之外,还有无链接引用区的信息(“游离的神经元”)提供参考功能。这些素材搜集,完全基于个人筛选——自己所认同的,或自己欠缺的。它绝非互联网的无个性化的信息库。

遗忘是人类大脑的天性,同时也是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我们不能想象如果人脑只有录入机制,没有遗忘清空,会是多么痛苦。对于信息爆炸时代的人类而言,筛选与减负尤为重要。我们需要有限性、针对性的适配信息,而不是海量的、无用的信息漫灌。精确检索、分类分区、个性筛选,强化反射和自我检视,就是第二大脑提供的精细化科学管理。

在我看来,此书的描述和展望大多建立在现实奠基之上。第二大脑建设,既非一种“超人类主义”的构想,也未陷入“后人类主义”的伦理学困境。第二大脑与人脑的合作关系,并非芯片植入,不是“外挂”设置对人脑的侵入式控制改造。作者也没有对记忆进行完全拷贝复制、对情感价值完全数据化处理的执念。

这是一种工具论服务于人类本体论、生存论的总体原则。从而,我们发现人脑始终被视为第一性。第二大脑更多被视为类人化的程序应用助手,其本质乃是外部服务、智慧管理的功能体。只有厘清这种关系,才能避免人的本质力量化为异己力量,从人的延伸走向“非人”化。涂子沛的《第二大脑》从生命情感的角度探讨人工智能的功能意义,非常难得。在他的论述里,技术形式是为了延展、留存生命体记忆、价值而使用,这是对生命本身的终极慰藉。

(《第二大脑》,涂子沛著,中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