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湄洲日报

□王阿丽

那天,我带着母亲去踏青,忽瞧见一簇艾草摇曳的身姿。母亲走近,弯下腰,抚弄艾尖:“快清明了,采些艾叶,回家做青团吧!”

瞬间,我脑海中关于青团的记忆复活了。

小时候,每到清明节前,母亲都会带我去田里采艾叶。田间地头,艾草随处可见,长势喜人。采艾叶时,母亲总是不忘提醒我:“要挑中部宽大的艾叶采,根部的艾叶老,尖部的艾叶芽尖出汁少,更不能连根拔,留着根来年还会出青发芽。”

母亲把艾叶洗干净,沥干水,放在开水中焯一下。之后,在糯米粉中掺入温开水,揉成面团静置。趁这个工夫,母亲把艾叶捣烂,滤汁去渣,再将艾叶汁和糯米面掺在一起揉匀。做好这些后,母亲就开始包青团,豆沙馅是提前准备好的。母亲把糯米面团揉成球状,用掌心压扁,再用拇指和食指把压扁的糯米面捏成碗状,托在左手掌心,放入豆沙馅后,从边缘逐渐向中心收拢捏紧,待没有缝隙后,再次把糯米面搓圆。如此,一个青团就做成了。

包青团的时候,母亲还会向我们兄妹仨讲吃青团的典故。相传春秋战国时,晋国贵族介子推隐居绵山,晋文公以火烧绵山,逼介子推出山为仕。介子推不从,被烧死在山中。后来,晋文公把介子推死的这天定为寒食节,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烟火,只吃寒食。后人便用青汁和糯米粉做成青团,纪念介子推。母亲还告诉我们:艾草具有祛湿散寒等功效,食用后可以增强人体抵抗能力。

不一会儿,母亲包好了。她在蒸笼里垫上湿笼布,把青团放上去,开始生火烧水。十多分钟后,厨房里氤氲着艾香,青团便熟了。

揭开锅盖,似打开了翠绿的春天。一个个青团圆润饱满,碧绿如玉。我迫不及待地夹起青团,咬上一口,糯韧柔软裹着豆沙的香甜在舌尖缠绵,艾香馥郁,细腻滑爽,只想大快朵颐。唇齿留香间,我沉醉在这绿色的盛宴里,仿佛吞下了整个春天。

“这些艾叶采得差不多了!”母亲的召唤打断了我的回忆。

“妈,以前总是你做青团给我们吃。这次,让你也尝尝我做的青团的味道。”

“好呢!那肯定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用双手在嘴边做成喇叭状,如童年般那样大喊:“回家做青团啦!”回声在春天的田野中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