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厦门日报

阿公阿嬷是她的街拍对象

厦门一位女摄影师因独特摄影主体和风格走红 在街头拍摄的Abu,散发着一种“松弛感”。 (受访者 供图)

Abu和她拍的“piaopie”老人。 (本报记者 庄筱婧 摄)

本报记者 庄筱婧

最近,网络上流行起“松弛感”这个词。厦门有一位女摄影师,就专门用相机记录厦门老年人的“松弛感”。

这位90后摄影师叫许欧布,来自翔安,网名“Abu”,小红书上有近4000位粉丝,她的笔记获得2.4万点赞和收藏,在本地摄影圈因独特的摄影主体和风格而小有名气。

在中山路、沙坡尾街头,或许会发现她的身影——这位小个子女生,留着帅气的短发,挂着相机穿梭在人群中,发现人群中与众不同的老人后她会举起相机快速抓拍下来。

Abu镜头下的阿公阿嬷,多是有一种把街头当T台走秀的酷飒感:有的是一身复古或俏皮的着装、有的在慢悠悠地买菜、有的骑自行车时吹起了口哨、还有的摇着扇子大摇大摆地走路……Abu说,这些照片是阿公阿嬷生活几十年沉淀下来的样子。

Abu把这个摄影系列取名为“piaopie”,“piaopie”是闽南话“潇洒”的意思。

源于街头的灵感

几年前,阿姨送了Abu一台相机,从此她踏上了摄影这条路。

和刚学习摄影的人不同,吸引Abu的不是名胜古迹或者自然风光,而是普通人。在深圳工作的时候,Abu住在城中村,迷上了打工人身上的那股烟火气,从此更多地把镜头聚焦在普通人身上。

拍人的摄影师很多,找到有个人标签的主题却不容易。一次偶然机会,Abu把中山路的老年人街拍发到小红书上,没想到引来很多网友点赞,连身边玩摄影的朋友也觉得照片特别“有腔调”。Abu意识到,经过两年多的摸索,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摄影主题和风格。

街头摄影看起来随性,但其实格外考验构图,就算一条走过上百遍的街道,Abu出门前常常还是会躺在床上构思1个多小时,在哪里蹲点、从什么角度抓拍,甚至后期的调色也做了提前考虑。

“再完美的计划,到了街上有时也会被完全打乱。”Abu认为,这其实就是街头摄影的迷人之处。

离开与回归

在Abu身上,始终存在着一种反差感:体重不到80斤的瘦小女生,却举着个大大的相机在街头来回游走;小小年纪离开家乡,她“迁徙”于全国10多个城市,享受那一份独特的“陌生感”,如今她又重返家乡,在街头巷尾寻找“熟悉感”。

“在澳门做了两年手工蜡烛,我慢慢意识到,原来我热爱自由自在的生活,于是开始‘流浪’……”2013年起,Abu开始在国内十几个城市工作和生活。没想到,2018年回到自己的家乡后,却常住了下来,就为了那份“熟悉感”。

有一次在中山路,Abu看到一位老人,穿着一身宽大、不太合身的西装,老人的样子让她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就算到了哪里也替代不了家乡的熟悉感,就好比翔安马巷的骑楼、青石板路与悠长小巷,小时候在邻居阿嬷家蹭的那碗配着肉松的地瓜稀饭……”Abu说。

“熟悉感”也来源于无声的默契。在八市,有一位打扮时髦的老伯,Abu每次遇到他都会忍不住举起相机“咔嚓”几张,面对镜头,老伯很淡定,就算打开闪光灯,他也不眨眼,“但他从来没上前跟我说过一句话。”Abu说,互相不叨扰,这份默契让她觉得很舒心,“老人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大半辈子,熟悉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带给他们内心的安定,这就是我期待看到的‘松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