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济南时报
□本报评论员 薛冬
据不完全统计,在2023年,麻辣烫上了7次热搜,每次热搜的核心关键词都是:贵。近日,花费40元都没办法吃饱的麻辣烫被网友“骂”惨了。从麻辣烫出发,越来越多人开始审视我们身边的“价格刺客”,最近,又有媒体以“月薪一万,吃不起面包”为题撰文,引发了消费者们一大波关于面包“刺客”的讨论。
如今,10元以下的面包多是出现在超市等卖场。10元到20元的则是连锁面包店。但凡讲究品质和用料的网红烘焙店,单个面包的价格多在20元以上。那么,是谁给了面包成为“刺客”的勇气?
从行业发展来看,在工业化盛行的今天,会“整活”的面包,也更好地适应了互联网时代网红化的场景,它很快成为咖啡店、网红摆盘的重要“一员”。成分、制作工艺的讲究,成为支撑其价格背后的砝码。馒头便宜,但这些碳水吃多了会使人发胖。在日益注重健康、搭配的当下,优质碳水成为一些人群的选择,而用料精细、手工制作的精品面包得到推崇。在这个前提下,本属于是大众消费的面包,也就有了溢价空间。
一方面是各个品牌以做甜点的方式制作面包,一方面是面包的“零食化”“美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面包制作者们想要以高端为钥,设置更多“消费概念”,扩大盈利空间,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有需求,就有市场。因此,对于新生事物,社会有理由给它们更多的试错空间,更宽容的态度。毕竟我们相信,在市场需求与供给杠杆的平衡作用下,即便是价格昂贵的面包,它的终端市场价也会出现变化,得到相应的调节。或许从长远来看,当面包像咖啡一样完成本土化转型后,生产原料、设备等成本降低或是其他市场行为出现时,面包价格会更低,虽然现在似乎还不是时候。
不过好在,我们能够看到“价格刺客”带来的“物极必反”效应,例如往年被称为“雪糕贵族”代表的钟薛高,今年已经逐步走下了“神坛”,从“刺客”变“平民”,开创了自己的平价雪糕生产线,为求在市场中谋一条生路。
食品行业经历高端化“阵痛期”,不该以“刺痛”消费者为代价。但愿包括麻辣烫、雪糕、面包在内的任何一种产品,在走出“阵痛期”时能够踏实前行,不被一些浮躁的情绪左右,毕竟让消费者能吃到物美价廉的好味,才是长远生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