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气象报

本报讯 记者叶奕宏报道11月15日,由农业农村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黑龙江省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 (黑龙江)国际绿色食品和全国大豆产业博览会在哈尔滨市开幕。中国气象局联合农业农村部创新研发的2023年国产大豆品质气象预估产品在会上亮相,受到广泛关注。

走进博览会展览区域A区,中国气象局展区格外醒目——来自农业农村部门、大豆特色优势企业的专家代表等围着展板问个不停:“之前没有见过这种评估视角,结论的参考价值如何保证?”“能否聚焦特定区域开展相关工作?”……

引起大家兴趣的正是国产大豆品质气象预估产品。对抛来的各种问题,该产品的研发牵头人,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副首席李艳一一解答:“我们基于海量数据,发现大豆品质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十分密切,尤其是大豆结荚至鼓粒期的气象条件会直接影响大豆品质。”

今年,中国气象局联合农业农村部开展国产大豆品质气象预估工作,由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牵头,联合农业农村部大豆分析预警团队,以及内蒙古、安徽等大豆主产省(自治区)气象部门,立足历史气象与大豆品质数据,构建了大豆品质气象预估模型,并通过对历年大豆品质测定结果的模拟回算,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基于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精细化格点气象资料、多源气象观测资料等,两部门利用模型对东北区域春大豆、黄淮海区域夏大豆开展品质预估。结果显示,2023年东北区域大豆平均粗蛋白含量较2022年和2021年呈增加趋势,平均粗脂肪含量呈降低趋势;黄淮海区域大豆平均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与前两年基本持平。这与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大豆产业博览会上权威发布的今年大豆品质抽样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基于气象条件开展大豆品质预估,是两部门将农业气象大数据优势转化为大豆产业发展优势的创新举措,对赋能国产大豆优质优价,扩大其消费和影响力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此项工作积累经验后还将向其他作物拓展,以更好地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张迪表示,下一步,两部门还将以需求为导向,共同完善大豆生产全流程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加强数据共享和技术方法研究,通过科技服务、成果转化、品牌建设等方式,促进国产大豆优质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