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网

近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报告对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发现,未成年人上网排名前三的目的为网上学习、听音乐、玩游戏,看短视频排在第五。值得一提的是,未成年人网上休闲娱乐活动中,看短视频的比例有所下降,相较2020年的49.3%下降1.7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视频平台成为获取信息重要渠道,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塑造的影响值得关注。接近半数未成年人通过短视频、视频平台获取社会重大事件信息,但信息鉴别能力有限,平台内容质量会对其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影响。

要让青少年享受网上冲浪的便捷,又要避免不良信息的侵害,更要远离沉迷,需要社会各界勠力同心,未雨绸缪。事实上,早在2019年,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推动下,各大主流短视频平台就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也称“青少年模式”。

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青少年模式”在减少未成年人网络依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快手的青少年模式包括使用时间限制(22:00-6:00禁用);抖音青少年模式的用户,每天也只能刷不超过40分钟的短视频,且在晚上10点至次日早上6点内无法使用等。

顶层设计的超前,让短视频行业摆脱了“先发展、后治理“的魔咒,而是“边发展、边治理“。这几年短视频行业呈现出的百舸争流的活力与繁荣,也得益于监管与产业的良性互动。《2022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视频号月活规模突破8亿,抖音为6.8亿,快手3.9亿,构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和抖音快手等独立的短视频平台略有不同,依托在社交平台和通讯平台内的嵌入型短视频如微信视频号等,也应在实践过程中主动查漏补缺,进行技术探索和升级。此前,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线上社交产品的使用及其权益保护”课题组调查发现,有专属微信号的未成年人超过六成,成年人用户与未成年人用户的高度混杂,使得微信及其视频号针对未成年人用户的年龄甄别、时长限制、内容池过滤等设计,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这就给企业和监管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未来的发展中,各个短视频平台都应更加加强自律,落实主体责任,在产品开发运维方面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效应,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作为企业发展的底线。除了加强监管力度、建立便捷有效的投诉和举报渠道之外,更需要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文/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