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内蒙古日报 ◎钱立功

“一人一方,定制专属你的美白霜。按你的要求,解决问题。”某购物平台上,一位主播这样介绍其销售的“私人定制”化妆品——美白霜。调查发现,宣称“私人定制”的“特”字号化妆品在网购平台和一些直播间异常火爆,卖家通过定制化的方案、有针对性的配比以及所谓的惊人效果,让买家激情下单,而至于其是否获得相关的行政许可检验,很多卖家不置可否。

该主播卖力推广的美白霜属于“特殊用途化妆品”,即“特”字号化妆品。此类化妆品主要包括美白、祛斑、染发、烫发、防晒5大类,需要通过相关部门的行政许可检验,获得“特”字号之后才能出售。2022年1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开展化妆品个性化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特殊化妆品”和“儿童化妆品”不参加试点。

由于定制化妆品能够针对不同肤质的人或人群特点定制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定制化妆品的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这也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化妆品个性化定制将形成一股强大新势能,成为化妆品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有的商家见利忘义,在定制上动起了歪脑筋,把特殊当普通,销售明令不允许定制的“特殊化妆品”;有的宣称“效果惊人”,原材料均为“草本精华”,甚至达到可食用级别,称“绝对安全”,涉嫌虚假宣传;有的商家不具备定制资质和能力,在特殊化妆品中添加激素、重金属等,涉嫌违反产品质量法,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

定制不是滥制。对于化妆品来说,无论是个性化还是非个性化都属于商品,经营者必须对产品质量负责,守法经营,不得钻法律的空子,超范围定制、经营、生产不合格产品,进行虚假宣传,侵害消费者利益。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整合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注重提升智慧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手段,加强监控,畅通举报渠道监督及时掌握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不让不安全产品流入市场,对情节严重的,给消费者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带来严重损害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形成一定的震慑力。

消费者也要提高对广告信息的辨别能力,及时了解定制化妆品的相关规定,不能轻信不良商家的虚假宣传,购买前要对商家的生产资质、产品质量、信誉及售后服务等进行充分了解,面对“惊人效果”要保持头脑清醒,不可激情下单。一旦自身合法权益受损,要及时通过司法途径进行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