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赣南日报

□谭昕

一碟磨斋、一壶黄酒,邀三五亲朋围炉而坐谈天说地,是全南客家人关于“过年”抹之不去的记忆。

磨斋,也称“推浆糍”,口感香醇,色泽金黄,爽牙劲道,可煎、炒、蒸、煮,是全南人招待来客的主要“茶食”和回赠客人的重要食品。

磨斋以全南本地产的籼米为主要原料,制作过程繁琐复杂,大体可以分为灰水制作、籼米泡发、推浆、塑形、蒸炒等几个步骤。首先,要把砍下的“黄柴”烧成灰制成植物碱水,而后将经淘洗的籼米放入碱水中浸泡一晚,磨成浆,磨浆时加少许槐花着色。然后倒浆入锅,小火慢熬慢推,成黏糊状。推浆的过程中需小心掌握火候,将熬好的浆糍出锅,趁热揉搓成条状,置蒸笼大火蒸熟,出笼后便可佐以葱花、辣椒水等酱料食用。冷却后的磨斋也别有一番风味,可切成片拌葱、蒜或与青菜炒着吃。磨斋还可煮“斋汤”,煮开后香气四溢,实乃暖胃佳品。

旧时,粮食短缺,磨斋是逢年过节才能见的“稀罕食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全南人在四季都能享用这份客家美味,但临近新春,小小的磨斋又似乎包含了另一份滋味。

在这年味渐浓的寒冷时节,吃一口沾满辣油的磨斋,咀嚼间,既是独特的风味,也是满满的乡情。